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青海湖畔“牧鸡”忙
时间:2021-03-26  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作者: (编辑)  行业:畜牧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绿野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成群的草原鸡正在草场上悠闲地享受着下午时光。一袭藏族传统服饰的李利什吉正站在围栏外,注视着她精心饲养的这群草原鸡。李利什吉是海晏县的扶贫带头人,是这群4万多只草原鸡的“鸡妈妈”,这样的“牧鸡”生活她已经度过了8年。2001年,为遏制环境持续恶化,甘肃省在三江源头推行禁牧政策。2011年该项政策开始在青海湖周边推行,当地牧民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维持生计的矛盾。

  一次机缘巧合,李利什吉得知内蒙古引进土鸡灭虫,生态环境好转的同时农牧民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个听闻让李利什吉也产生了放牧养鸡的想法——鸡与牛羊相比,体积小,又可以捕食对草场有危害的虫子,对于生态恢复肯定有益处,而且禁牧后,大家的牲畜少了,养鸡可以增加收入。带着这种朴素想法,李利什吉2010年开始,在自家禁牧的草场上养鸡。刚开始养了800只鸡,没想到在很短的时间里鸡全死光了,赔了两万多元。沮丧了四五天后,不服输的她又买来1万只鸡苗养在简易塑料大棚里,白天温度高达三十多摄氏度,晚上又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鸡又开始死亡,死鸡一麻袋一麻袋立在墙根。看到眼前的一切,她一声不吭地低头钻进鸡棚找原因,全神贯注地观察,三天三夜没合眼,最终发现是给鸡喂食太多,这才保住了剩下的鸡。随后她从省城请来专家传授养殖技术,边听讲解边在心里记,晚上在塑料大棚里生起了炉子,自己学着给鸡打疫苗,把鸡的死亡率降到了5%。这批鸡苗茁壮成长,出栏后卖到了周边县城,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3年,利用山东援建资金,加上州县配套,李利什吉在养殖场建起育雏孵化基地,采用自动化育雏。鸡苗的存活率一下子提高到了85%以上。随后还成立了绿野养殖专业合作社,员工人数也越来越多,精心培育的“金柴银胡”品牌更是成了海晏县的首个青海省著名商标。如今,李利什吉成立了以“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合作社,为附近牧民统一发放雏鸡,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产品销售,鼓励他们在自家禁牧的草场分散饲养。2011年9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青海省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对0.16亿公顷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对0.15亿公顷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动态管理。而青海湖畔的海晏县牧民也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受益者。

  “虽然草原上不让放牧了,但青草和虫子成了鸡最好的饲料,而鸡粪又成了草原最好的养料,这样的循环发展,既节省成本,又生态环保。每年政府还给几千元草原补奖,我在合作社还有两千多元的工资,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饲养员何秀芳说。李利什吉介绍,2017年,绿野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了800万元,除了给合作社的员工发放工资,还给321户农牧民发放40多万元的分红。经过多年的辛苦摸索和悉心经营,李利什吉“牧”出了门道,尝到了甜头,她不仅想把此项事业做大做强,也想为海北草原的生态事业添一份力。这不,她从去年开始做起了实验,养殖基地的鸡粪当作农家肥,撒在草地里,几个月后发现施肥草地每亩草量增产75公斤。李利什吉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了生态,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好。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 荐 信 息 发布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