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青峪猪全产业链开发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建立了从青峪猪资源保护、选育利用、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至市场营销的全产业体系,打造了“巴山土猪”“青峪黑豚”“青峪黑猪”等知名品牌。
青峪猪是湖川山地猪的主要代表品类之一,主产于大巴山、巫山、大娄山及乌蒙山一带,分布地域广泛;属中熟、中型肉脂兼用型品种,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力很强;品性温顺,母性强;其肉品质优良,肌肉质细,颜色鲜红;脂肪洁白、肥而不腻;肉味香浓,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硒、锌)、维生素、氨基酸等。2012年青峪猪被列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3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科技创新保猪种
为保护好青峪猪遗传资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方法,按照“原位保种+异位保种”的思路,采取“活体猪+冷冻精液+体细胞克隆”的方法对青峪猪进行多层级保护。
首先是活体保种。采用“核心保种场+备份场+保护区”方式进行活体保种。一是建核心保种场。在通江县建设了青峪猪原种场,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的青峪猪个体,组建基础保种群体。二是建备份场。在距离原种场10公里外的广纳镇建设了青峪猪保种备份场,存栏种猪120余头,血缘6个家系。三是划定保护区。将青峪猪主产地的乡镇划为青峪猪保护区,现有种群规模约3000头。
其次是冷冻精液。通过对青峪猪种公猪精子活力的检测,筛选出16头优秀青峪猪的精液制作冷冻精液,制成合格的青峪猪细管冷冻精液3000余支,解冻活力全部达标。
再次是体细胞克隆。为应对新的复杂疫情对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威胁,实现遗传资源保护和活体恢复,2018年3月,公司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进行青峪猪体细胞克隆试验;在2019年9月成功获得23头健康状况良好的纯种青峪猪克隆仔猪。成为四川省首次将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技术运用于地方猪保种的成功案例。
最后是选育提高。在保种群外另建选育群,有序推进本品种选育,加强青峪猪生产性能测定,采用专门化品系培育方法,将青峪猪分父系和母系分别选育。同时采用杂交利用,以巴克夏猪、杜洛克猪为父本,逐渐形成完善的繁育体系。
多措并举促开发
在充分保护青峪猪种源的前提下,采取“科技引领+标准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文化创建+品牌营销”等措施,做大做强青峪猪产业。
科技引领方面,为充分开发利用青峪猪,公司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中国肉类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共同建设“青峪猪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在青峪猪的育种、防病、营养、肉品加工以及保存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形成标准、专利等近20余项。
标准养殖方面,按照品种统一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形成青峪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的标准技术资料,促进青峪猪的标准化养殖。同时,充分发挥青峪猪产业化开发和自主定价优势,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五方联动机制,带领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绿色猪”养殖产业,开创了企业发展、群众脱贫的合作共赢局面。
屠宰加工方面,公司已建成年屠宰10万头规模的屠宰加工厂一个,正在建设年加工1万吨青峪猪肉的精深加工厂一个。已开发青峪猪肉冷鲜分割肉共计316个品种,午餐肉、香腊肠、精制腊肉和有机猪油等系列深加工产品40余个,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
冷链运输方面,为了保证猪肉的品质,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建成标准冷冻库、冷藏库各1个,配备冷链车12辆,确保猪肉从屠宰加工厂到客户终端全程冷链运输。
文化创建方面,青峪猪在大巴山具有5000多年养殖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土猪文化。公司在开发利用上,将猪种保护与土猪文化挖掘有机结合。公司组建了研究巴山土猪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举办了“巴山土猪(青峪猪)从远古走来”文化论坛,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四川通江·年猪文化节”,既弘扬了中国传统年猪文化,又宣传推介了通江的青峪猪产业。
品牌营销方面,公司自主开发了巴山土猪APP和产品全链追溯系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线上认养+线下体验(OTO+FTC),互联网+青峪猪现代营销模式。产品在盒马生鲜、家乐福、永辉、工行融e购、天虎云商、好云淘等多家销售平台销售。坚持品牌战略路径,青峪猪先后通过欧盟有机产品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此外,还获得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福利养殖金猪奖”、四川省第十二届“四川名牌”产品、巴中市第三届“巴中名牌”产品等殊荣。
下一步,公司将推动青峪猪“1+3+125”产业体系的建设,建成后将形成年出栏30万头规模。届时,青峪猪产业将在推进生态特色养殖,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