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美誉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肉牛产业规模和产业生产水平在国内占据突出地位,2020年末肉牛存栏220余万头,年出栏肉牛80.24万头,牛肉产量14.16万吨。活牛年交易规模200万头,交易额200亿元,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牛羊活体交易环节,仍然有一项延续千年的古老工作,左右着交易最终走向,这就是“相牛师”。
在通辽牛市,相牛师就是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牛经纪人”。一头牛在相牛师面前走过,相牛师的眼睛就像一台X光机,能透过牛皮,把牛的肌肉、骨骼看得清清楚楚。只要看一眼,他们就能知道一头牛有多重、一天能长多少斤,甚至还能知道小牛犊养到最后是赚是赔。
金牌相牛师仅通过肉眼的观察,就能将重量误差控制在5斤以内,甚至能挑出品质更好、病死率更低的牛,这样的牛经纪人便也成为了牛市的“香饽饽”。
这项古老的职业,却也有着自身的短板。相牛师的一身本领像个信息孤岛,并不能随意转移给他人使用,一个合格相牛师的培养需要漫长的经验积累;牛的产量却在连年增加,每天相牛师一头一头牛的看,不仅自己过度劳累,还会出现牛群成群结对排队“被面试”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AI技术的介入下,开始得到了改变。通辽一家从事畜牧业服务多年的公司蓝奥云牧负责人透露,“这些年,我们与百度飞桨团队合作,通过飞桨企业版EasyDL开发高精度AI相牛模型,推进了活牛交易、流通、养殖整体的活体数字化进程。”
3D成像秒级获取牛只体尺数据。
在相牛环节,被大数据训练好的AI算法,将快速掌握相牛的“准则”,也能像相牛师一样“一眼看穿”牛的基本情况,给出买家合理的出价建议,并且整个过程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也因此更高。
不仅是交易环节的“相牛”,AI技术能够实现活牛养殖到交易全过程的数字化。养殖过程中,牛的身高、身长、臀围每天都在细微变化,这些生物资产数据相当珍贵,关系到未来牛的市场定价几何。但传统农户将一头牛固定好用尺去量,整个过程可能长达一小时,牛也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之后几天体重不再增长。当采用了装有传感器设备的摄像头后,牛从摄像头前经过便可以采集到牛的体尺数据并三维建模,产生具体的数字化信息,让牛每一天的生理状态都有迹可循,有利于农户有针对性地饲养。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一直没有一套种公牛数字化管理系统统计到真实的养殖数据和疫情数据。蓝奥云牧希望打造一套通用解决方案接入到国内各个种公牛站,对种公牛进行精准的评级、分级、划分、淘汰以及更新,并精准地补贴到一些优良的种源改良的区域,以带动全国整体畜牧业的发展。
当数字化体系建立完成后,便可以依托大量数据打造一个相对公允的定价系统,并构建真正的线上活牛交易平台。平台将采用线上线下深度结合的产业模式,成为集活牛线上交易、共享专家云检验检测、远程兽医诊疗、智慧现代活牛物流、线上畜牧综合服务、牛品汇电子商城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服务平台。同时还会建成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牛产业研究所、职业技能培训大学于一体的多维度产业链服务集群,赋能牛养殖全产业链场景,倡导交易网络化、服务在线化、管理数据化、生产智能化。
若未来大量活牛交易在线上进行,牲畜便可以避免无序交叉,降低口蹄疫、布病爆发的风险,逐步实现动物疫病的真正净化,并真正实现让卖牛人多卖钱、买牛人少花钱、养牛人更赚钱的愿景。因此,随着AI相牛的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一系统能够衍生到更多的活体养殖过程中以及更多的农业场景,有助于实现农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