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河北省邯郸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一组数据: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76.7万亩,总产量108.9亿斤,单产、总产均居全省第一。这是自2013年以来,邯郸市连续11年跻身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行列。
粮食“连年丰”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实地了解邯郸如何围绕“稳定面积、提升能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防灾减灾、确保总产”这一工作主线,实现粮食绿色、高效生产。
稳面积、攻单产,创建“吨半粮”农田
“一年忙到头,就盼着有个好收成!”5月6日,曲周县槐桥镇西漳头村种植大户任景河说,去年他种植的230亩流转农田喜获丰收,冬小麦亩产664公斤,夏玉米亩产866公斤,实现亩产“吨半粮”目标。
粮食丰收背后有何“密码”?任景河的答案是“良田+良种+良技”。他介绍,近年来,农田越来越高标准,地块又大又平,方便机械作业,设施越来越完善,旱能浇、涝能排。“选好种子做好管理也很重要。”任景河说,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优选高产早熟小麦品种和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配合深耕深翻、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棉麦双丰等技术,为粮食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近年来,为持续稳固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地位,邯郸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加紧创建“吨半粮”农田。
“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需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发挥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的优势。”邯郸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常智说,聚焦大面积均衡增产核心目标,通过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以奖代补”鼓励更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建设,逐步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去年,邯郸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6.38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0万亩,夏玉米百亩示范方亩产达1035.49公斤,首次实现省内百亩示范方单季“吨粮”,魏县千亩示范方、曲周县百亩示范田实现两季亩产“吨半粮”。
粮食连年丰收,离不开良种和农业机械化强力支撑。邯郸大力推动种业振兴,众信麦998多次刷新全国小麦高产纪录,沃玉3号荣获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市连续多年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在亿元以上,农机总动力1129.38万千瓦,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3.14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8.84%。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高素质农民
4月27日,涉县王金庄村迎来中国农业大学旱作梯田保护与发展科技小院落户,该科技小院将促进涉县旱作梯田的保护与发展。
在邯郸,教室和农田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科技小院联结在一起。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多年来,一个个建在乡村一线的科技小院,把粮食选种、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让科技为粮食增产插上翅膀。
近年来,邯郸市持续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全市发展农业创新驿站35个、科技小院46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8个、家庭农场8660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4700余家。
去年,邯郸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单产提百斤示范行动。今年,该市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分作物、分区域制定单产提升技术路径。全市先后遴选发布水肥一体化灌溉等主推技术34项、“冀麦765”“马兰1号”等主推品种51个,确保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和品种落实到位。
“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农民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密不可分。”邯郸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蔡洪光说,该市每年邀请大专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对3000余名高素质农民开展培训,向不少于10万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目前,全市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良种覆盖率100%。近年来,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粮食平均增产5%至8%。
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立夏时节,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进入迅速生长阶段,邯郸广袤大地一片绿色,530万亩冬小麦丰收在望。
与往年一样,以“保粒数、增粒重”为目标,全市6000余名体系专家、农技骨干、“一村一名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防干热风等重点工作,抓好灌浆期“一喷多防”、防灾减灾等技术措施落实,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今年小麦亩穗数多,穗粒数足,主体麦田平均亩穗数达46万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1万多穗,是近年来苗情最好的一年,夏收有望实现大丰收。”邯郸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段美生说,目前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高发期,也是确保夏粮稳产增产关键期,市县乡村四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民粮食生产。
目前,邯郸市按照“一村一名农技员”标准,初步实现村级一对一服务全覆盖,任务到人、到村、到地块。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会商,做好灾害监测预警,保障粮食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