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著名,让乡村“著名”。
5月28日,由吉林省长春市民政局主办的长春市“乡村著名行动”观摩培训会在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乡村振兴干部学院顺利举行,这标志着“乡村著名行动”在长春全面推开。
自全省“乡村著名行动”现场会召开之后,九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乡村著名行动”作为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举措来抓,结合产业特色、民俗特色和旅游特色,首选了土们岭街道作为今年的试点街道,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试点过程中,做到3个融合:村街路命名与辖区内景点的融合,门牌的设置与村屯文旅产业特色的融合,现代科技与村内景点、村部、特色产业的融合,全力提升了乡村地名知名度和传播力。
马鞍山村的乡村“著名”只是长春市加快推进乡村地名建设的一个缩影。长春,正以试点示范做引领,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整体工作推进,打造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扬名远的“长春标准”“长春范例”“长春品牌”。
为乡村“著名”,加快推进乡村地名建设,长春全面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名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长春市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吉林省“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在同步推进省民政厅实施“五大工程”的同时,明确具体落实“九项工作”——
做好乡村摸底调查。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本区域乡村地名管理工作现状,系统排查有地无名、有名无标、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摸清乡村道路街巷和房屋等地名的现状,建立台账,为乡村地名规划设计、“著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做好乡村地名规划。将“乡村著名”纳入《长春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著名”的总体架构、采词原则,按照不同区域特点、特色确定采词指引,储备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词汇,为起好乡村地名夯实基础。
开展乡村地名命名。严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名称的命名,加大村落内部道路、生产性道路、旅游性道路的命名力度,并按规定进行备案、公告。
完善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今年,在全市确定15个具有产业特色或民俗特色、旅游特色的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对村屯居民点进行排序编码,规范设置乡村地名标志,计划到2028年年底,做到全市村(屯)住宅编码全覆盖,实现“有名、有码、有标”。探索创新地名标志设置形式,将二维码、互联网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注入村屯标志中,对街路巷牌、楼门(户)牌进行统一设置,打造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智慧标志”。
传承保护优秀乡村地名文化。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完善和细化原有地名保护名录,积极做好地名保护名录收集整理工作,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深入挖掘革命纪念地、抗联根据地、新时代教育基地等红色地名资源,讲好“红色地名”故事。开展乡村地名“老”故事征集、采编活动,通过查阅历史典籍、走访“村史通”“历史通”、退休老干部等方式,各县(市)区每年至少挖掘3至5篇地名故事。
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利用百度、高德、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将乡村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做到应收尽收、应采尽采、规范上图。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提高图上地名活跃度与感知度。
建立乡村地名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民政部地名信息库作用,结合数字乡村建设需求,推动全市“互联网+地名”“一张图”“一网通”等乡村地名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乡村地名、乡村标准地址等数据信息,为方便百姓出行导航等生活需求创造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标准、规范、翔实的地名信息服务。
打造乡村地名标识品牌。联合农业农村和商务部门,以发挥地理标识功能作用为牵引,将地名元素与打造农副产品品牌有效结合,主动为本地优质农副产品“著名”,争取每个乡镇都能推出“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努力打造特色地理标志性产品,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打造产业特色文旅项目。与文旅部门合力挖掘具有发展前景、文化旅游价值的特色村(屯),打造“采摘园、民宿、农家乐、特色景点”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搞好宣传推介,让乡村文旅产品更有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长春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九项工作”,构建城乡一体化地名体系,实现乡村地名规范化、标准化。
在不久的将来,打开长春乡村地名长卷,跃然于眼前的不仅仅是田园山水、袅袅炊烟,更有时代发展的鲜明印记、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