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3台同型号小麦联合收割机在指定地块内穿梭往返,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日前,由河北省农机管理局、省农机推广总站主办,邯郸市农业农村局、馆陶县人民政府协办的2024年河北省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观摩培训活动在馆陶县柴堡镇樊堡村举行。9位农机手分成3组,在麦田里展开竞技。
与一般麦收作业不同,比武现场,每位机手都配有一名裁判。裁判负责记录机手完成相应地块小麦的收割时间,并对取样区掉落的籽粒进行收集、测重。
用剪刀剪掉收割后留下的麦秸秆,把地面上的麦粒等用毛刷小心地刷到小簸箕内,仔细清理秸秆碎屑,留下麦粒……裁判员王亮强跟组员们认真收集取样区内掉落在地面的麦粒。
“每名参赛农机手作业面积为3亩。作业完成后,我们根据割幅,用一个长2.75米、宽0.5米的钢制取样框,随机选取2处取样区,将取样区内掉落的麦粒拣出来、称重,然后再与亩产平均值对比,得出机收损失率。”王亮强介绍。
经过测算,馆陶籍农机手吴安军以0.51%的小麦机收损失率,获得本次机收减损大比武一等奖。
“你是咋做到少掉粒的?”颁奖结束,有机手迫不及待地向吴安军“取经”。
“作业时要根据作业地块小麦稠密程度,适时调整收割速度,同时控制好拨禾轮转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机收损失。”已有十几年机收经验的吴安军向同行们分享了“减损秘笈”。
“影响小麦机收损失的因素包括天气、农机型号、地块平整度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机手的减损意识和操作水平。”此次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裁判长、邯郸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郝强告诉记者,举办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主要为了进一步推广机收减损技术,增强农机手及农户“节粮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提升农机手操作水平,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机收减损能有多大效果?
“积少成多。”郝强算了一笔账:河北省要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05%以内,邯郸市小麦常年种植面积530多万亩,按照每亩小麦产量500公斤计算,我们如果能够将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一亩地大约能多收5公斤小麦,全市可以多收麦2600多万公斤。
把减少小麦机收环节的损耗作为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河北省连续4年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观摩培训,从选择适宜收获期、适用机具、提升机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机收生产效率,助力夏粮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