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这就是“三北”工程。几十年来,“三北”工程的建设对天津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森林固态产生了积极效应。
日前,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截至目前,天津市“三北”工程区已超额完成了2024年度造林计划任务。此外,天津市还对低质低效林启动了退化林修复工程,进一步提高“三北”工程区的生态质量。从大规模“增绿”,到以提升森林质量为主的营林模式,天津的造林变化折射出生态之变。
按下“修复键” 退化林迎新生
这几天,在蓟州区罗庄子镇清水泉村,天津市“三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项目启动了外业调查。记者看到,炎炎烈日下,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密林,选取了1亩大小的一块样地,现场测量、评估林地退化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这片林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造林工程,占地300余亩,经过多年生长,林地密度过大,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影响树木长势。“在外业调查中,我们通过现场观察、测量树木胸径等手段,把被压木和濒死木标记出来,评估退化情况,制定详细修复方案,为下一步大面积退化林修复工程做好准备。”蓟州区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景利告诉记者。
“近年来,依托津西北防沙阻沙林带、国家储备林基地、重要生态廊道、郊野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天津市‘三北’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下一步将重点提升质量,推进‘三北’防护林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市林业局局长刘捷说。
据了解,天津市启动的退化林修复工程总面积5万亩,涉及蓟州区官庄、罗庄子、穿芳峪等9个乡镇和国营林场。计划今年完成1万亩,2025年和2026年各完成1.5万亩,2027年完成1万亩。
“目前,我们有4个调查组在不同地块同时开展退化林修复调查。有的地块,林木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树木生长受限;有的地块,受鼠兔危害和自然因素影响,苗木保存率低,形成疏林地和林间空地。对过密的地块,要采取采伐(疏伐和生长伐)措施;对林间空地和疏林地,要进行补植补造。”王景利说,“调查结束后,预计在10月启动集中采伐作业,适时进行补植。通过修复工程的实施,调整立木密度,将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质量,提升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综合生态功能。”
科学防沙治沙 形成“天津模式”
按照国家战略要求,“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包括三大阶段、八期工程。1986年,天津市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2021年开始实施“三北”六期工程,涉及天津市西北部的蓟州、宝坻、武清、北辰、西青5个区。
多年来,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天津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防沙治沙“天津模式”。据市规划资源局绿管处负责人唐俊介绍,天津市在营造林和经营理念上注重实际效果,做到“质、量”并重,在保证完成“三北”营造林任务的基础上,提升造林绿化质量,打造亮点工程,注重色彩搭配和美化效果,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做到“多、效”兼取,实现造林绿化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贫困帮扶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充分发挥造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多重效益;做到“造、管”结合,通过实施工程造林,明确造林主体,落实造管责任,实现造管一体化,不仅要确保造林成活率,还要保证造林保存率,提高管护水平,使来之不易的造林绿化成果得以有效保护。
生态巨变 带来多重效益
“三北”工程造就巨变,除了植被持续恢复,还为天津带来了多重效益。
——通过在沙区实施大规模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小气候,促进了沙区农牧业稳产高产。影响沙尘天气的沙源地大大减少,从而改善了沙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天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工程区扬沙天数和大风日数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明显减少。
——越来越多的沙化耕地逐步转向稳产农田。通过在沙地上栽种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推行林农、林苗、林药、林牧、林菌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促进了沙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查显示,速生丰产林仅木材收入每亩每年达600元至800元,经济林每亩年收入在数千元至1万元。
——造林治沙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投资环境。在武清区港北营造的1.07万余亩防风固沙林,如今已建成港北森林公园;在宝坻区青龙湾营造的5970亩防风固沙林,列入天津自然保护区,并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造林治沙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更使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系统保护修复治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加快形成环首都绿色生态‘护城河’,为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天津力量。”刘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