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10%,产业化利用占比57.66%,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02家,年利用秸秆111.57万吨,产值15.92亿元,直接带动3800人就业。
构建“三级”秸秆收储运体系“解难题”。在全市创建“县区有规模化利用企业、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站点”的“三级”秸秆收储运体系,保证了秸秆能及时入库、储存分时交售,真正实现质量有保证、市场有需求,转化有出路,秸秆变资源,有效解决秸秆离田难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102个,临时堆放转运点792个,实现粮食主产区标准化收储中心全覆盖。
发挥平台作用招引项目“增效益”。充分利用“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展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加速秸秆的产业化利用。2023年全市“两利用”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18.63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02家,年利用秸秆111.57万吨,产值15.92亿元,直接带动3800人就业。
创新模式促进秸秆利用“高值化”。按照“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拓展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实现多途径、多层级、高附加值利用。实现以安徽益益乳业、安徽粮牧、淮南丹发商贸等为龙头,发展“秸秆变奶”“秸秆变肉”工程;以寿县格义为龙头,发展秸秆生物质炼制工程;以安徽驰纵、淮南拓胜、安徽天时等为龙头,发展秸秆变生物质、变沼气能源工程;以寿县天缘民心、淮南宏巨等为龙头,发展秸秆基料化工程;以淮南智农、淮南禾润等为龙头,发展秸秆肥料化工程,将秸秆价值“吃干榨尽”。
秸秆变肉推进食物体系“多元化”。全市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增加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供给,促进秸秆资源就地利用、就近利用、过腹增值。目前,全市秸秆年饲料化利用量44.57万吨,利用率15.65%,建成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67家。一季度,全市肉牛饲养量6.66万头,同比增长10.82%,高于全省10.6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