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知气象、管病虫 AI让农场主乐当“光杆司令”
时间:2019-11-19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于昌江虽说挂着经理的头衔,却是个“光杆司令”,但他也乐得清闲——

“过去2个人1天就浇5亩地,园区的1300多亩地灌溉一遍得1个多月,现在我1个人,开着灌溉,还能做别的事。”日前,山东淄博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经理于昌江说,智慧农业是个好东西,果蔬生产管理过程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有了机器人助手,平均省水50%、省电30%、省工90%,更让人省心。

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有的机器人助手并不像工业机器人那样有形,但却像神经网络一样让智能无处不在,上观“天象”、下管病虫,土壤肥力、幼苗长势更是通晓于心,甚至果品分级也能带着“光谱分析仪”这种利器,做到专业级。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可以说,从选种、土壤管理、管理灌溉和用水到预测天气、识别作物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

“全息”问地,肥力长势尽在掌控

农作物的动态生长,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在现代农业管理中,更多地细化到农作物生长的小环境中,除了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还包括农场环境中诸多方面的信息。(下转2版)  (上接1版)“温度、湿度、土壤是否缺水、缺肥等信息由园区的传感器采集,汇总到系统上。”在泓基农场里,葡萄根部以上约1米的高度,沿着垄顺延着一根黑色的细管,于昌江说,管子上的小孔会有不同的滴速,滴下不同的液体,变化所根据的信息来自一台“大脑”。

“操作会根据系统对地块的分析给出建议和指令进行。”于昌江介绍,对园区果蔬区域进行滴灌,信息化工程可针对每个果蔬地块的实际情况,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大数据是数据科学,包括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产生的基础数据、环境数据、生产数据、市场数据。”成都大学王雄认为,但还未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四维”问天,高精度必不可少

除了对农作物成长的滴灌控制、营养科学配比等依靠“脑力”的农业AI,自动驾驶的农机农具与工业机器人更有几分形似。

“它们工作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因此比工业机器人多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数据处理要求。”曾从事过卫星装调研发工作的北京荣航集星科技公司总经理何徐华说,利用GPS等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信息精度要求高,尤其在野外,环境对设备不太友好,对硬件的要求很高。2010年开始,荣航集星参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导的农机北斗自动导航技术产品及应用项目,也将把均温型不锈钢观测墩等自主技术应用进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束了我国农机自动导航单一依赖国外GPS系统的局面,为精准农业技术产品国产化发挥了先导作用。目前,北斗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已经在新疆、黑龙江、河南、甘肃、江苏为代表的兵团和农场都大面积应用于精量耕种。

 5G赋能,或带来全新农耕模式

“利用导航系统定时、定位的技术路线,可能会随着5G的到来而发生变化。”何徐华说,现在的农机车辆要时刻与卫星对话,向“总部”汇报位置,如果在5G网络下,时延超短,农机车辆之间,车辆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直接通过5G蜂窝点到点通信。实际使用效果是,将程序编入,农机将按照既定路线完成耕作计划,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

图像导航也将成为可能,中国农业大学正在研制为玉米施肥的智能化机器,不仅可以根据图像自动导航,还能在玉米出苗后,根据玉米的长势,施肥耕作。

未来,“光杆司令”式的农场管理者很可能成为常态。“浇灌、土地分析都可以实现智能化,几个人经营1个大农场,而智能设备的维修者也将成立专门的企业,进行维护。”何徐华展望,农业耕作将更像工厂,实现集约化、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甚至可追溯。(据《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