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把实验室建在田间
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日前,几位南方客商来到永吉县一拉溪镇的九月丰家庭农场,找到农场主肖建波,说要实地看看农场的优质稻米。

他们在库房看了多个品种,很快就相中袁隆平团队研发推广的超级稻——“袁氏国米”。加工后的大米既有小布袋包装,还有私人订制的小罐包装,他们非常感兴趣;再品尝一下新做的米饭,软糯香甜,更是赞不绝口,马上拍板下单。

肖建波说,他的大米很抢手,在千里之外的南方都小有名气了。问起成功秘诀,他的回答是:依靠科技求发展。

原来,土生土长的肖建波靠做大米生意起家。但是他不满足于赚钱,还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水稻新品系的试验示范。正是他这种新型职业农民对科技的渴望,吸引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把实验室建到了田间。

从2018年起,由吉林省水稻专家组成员、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殿元领衔的6人博士团队,来到九月丰家庭农场,一干就是3年。团队中有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主抓水稻栽培的博士赫兵、致力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博士冯立超、还有专攻土壤检测和有机质增加技术的农学院副院长、博士王帅……这些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谱写一曲曲科技创新、科技助农之歌。

项目带动 引领新技术下乡

以往,农村一线科技力量不足,成果转化不够,是广大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吉林省中部的粳稻主产区,因多年过量施用化肥、缺乏有机肥投入,致使土壤肥力退化、氮肥利用效率低下、水稻抗逆性减弱、病虫草害加重,不利于优质粳稻的可持续生产。而这恰恰是吉林农业学院致力研究和科研攻关的方向。

2018年3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九月丰家庭农场正式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3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在九月丰家庭农场正式揭牌。从此,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先后将国家“十三五”粮食丰产二期“抗逆丰产优质新品种鉴选评价”、三期工程“优质食味粳稻规模化增碳节肥减药技术集成与应用”和吉林省水稻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5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带到九月丰农场。

国家日益重视黑土地的保护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最佳措施是秸秆还田。农业技术人员以往也有过探索,但由于春季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有一定影响,迟迟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面对难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设在九月丰农场的实验室,不断探索,掌握并推广了秋季全秸秆还田技术。这项技术对次年水稻生产没有影响,能提高水稻产量5%左右,同时还因不用翻地,节省了人工成本。

赫兵博士解释说,以往做秸秆还田,都是在上冻以后,秸秆微生物活性不高,不易腐烂。他们就探索在秋收时,水稻留高茬儿,通过辅助剂翻地,上水翻坝到大地里;春天经过复苏,再利用秸秆复苏剂形成绿色木霉菌,促使秸秆腐烂、断裂,真正实现秸秆还田。这种木霉菌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经过在九月丰家庭农场的实验证明,通过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和团粒性,保水保肥效果更好,同时增加了有机质含量,让土壤越来越肥沃。据测算,三年以来,这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了约5%。肖建波帮记者算了笔账,每小亩增产近100公斤,按每公斤1.3元算,一小亩就可以多卖130元,一垧地多卖2000元。

科研团队除了秸秆还田技术,还搞了一个绿色防控技术,变化学农药防治为生物防治等方式为主的绿色防治,确保对土地和粮食没有伤害,杜绝了农药和重金属残留。

九月丰家庭农场开展的优质粳稻栽培加工生产试验,提升了九月丰农场的科研能力,解决了农场在稻米生产过程的测产、品质检验等难题,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了当地稻米产业升级发展。多位省、市领导到校企合作实验室莅临指导,对合作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做出高度的评价。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2018年~2020年的新技术模式示范,仅在永吉县境内就累计推广77.17万亩,实现水稻增产3.11万吨,新增经济效益7418.31万元。在这期间,他们通过技术模式示范会、观摩会培训农技人员61人次,新型职业农民447人次。发挥了科研助农的积极作用。

牵手“聚宝盆” 促稻米产业升级

多年来,土地施肥有很多问题:施肥量小了,不利于水稻生长和成熟;施肥量大了,又会让水稻无效生长,影响产量。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实验室推广控氮技术,即把部分肥料推迟到作物生长后期的七月份使用。起初,有些农民也疑惑:我们按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多少年了,都习惯早生快发,苗才长得好,为啥指导老师还不让施底肥呢?这能行吗?结果实验了几公顷土地后,入秋一算账,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可节省氮肥30%以上,节省磷肥和钾肥50%左右,水稻有效分蘖率提升了20%左右,产量提高10%以上。从此,科学打破了几十年的老做法,让农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以前人们追求产量,但随着百姓健康饮食观念的提升,绿色健康已成为现代家庭追求生活品质的新选择。农场适应市场需求,实验开发了多种功能性稻米,比如香糯、多彩、富铁,还有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低糖稻米,市场前景广阔。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殿元带领的博士团队联手肖建波,一起把黑土地变成了“黄金”。

农场的品种多,每个都有代号,但农场工人知识储备不足、操作有难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就派来大学生,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对新技术掌握得既快又全面。学校的帮助给农场人带来了信心,让大家对未来发展有期待。“我们将来要依托国家粳稻中心和学校的资源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发展大数据农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从前端种植到后期加工,形成一个完整闭合链,形成可溯源的生产体系,争创农业排头兵!”

九月丰家庭农场采取合作和设备共享的方式,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共建了一条50吨的稻米加工生产线,目前已具雏形。肖建波说,有了它,生产链就闭合了——即从稻米种植前端到后期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明年,农场还要推进和日本佐竹株式会社的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稻米品质加工试验。

学校方面也表示,明年他们打算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进一步引入基地,比如可以通过经管学院学生帮助当地丰富产品的外包装和品类。

田间实验 助力学生成长

在农场主楼里,记者被邀请进入一个实验室参观,这是学校建的高标准实验室,其中有以合作共享的方式投入的20多台设备。到了实习期,师生和农场工人、农民都吃住在一起。

4月到11月,这里有两位常驻的学生,他们肯钻研,大型拖拉机、插秧机都会开,甚至连简单的修理也会。

2018级农学院的学生吴廷达说,通过在田间做实验,他收获不小,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了,比如赫兵老师讲到水稻育苗中的“三叶一心”,水稻苗繁育生长到何时能插秧?死啃书本,弄不清楚,到了育苗大棚,通过做实验很快就弄懂了;测产时,水稻行距怎么计算,一延长米是多少?到了实验田里通过观察和实测,清楚直观、便于理解。

学生刘昌辉说,在课堂上老师讲到水稻测产,一穴有多少穗、分蘖数是多少、穗长是多少,这些数据靠死记硬背记不牢,只有到了田间实验室,在农田的场景里,通过自己动手拿到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记忆才是最深的。让刘昌辉印象很深还有大米需要测食味值,这是他学农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大家往往只了解产量。但到了实验室,用食味仪测量,通过评测大米黏度、硬度等指标,会得到食味标准的评价值。大米的一级品、二级品就是通过实验室的食味仪测算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田间实验室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更加精彩、有趣的世界。作者:李婷 姜岸松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