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冬小麦进入春管关键期。在北京市延庆区东门营村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整齐地铺在大地上。“我们村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积极推行‘冬小麦+玉米’错峰种植模式。前不久我们又和绿富隆公司、延庆邮政等单位达成合作,今年的面粉和鲜食玉米都不愁卖了!”东门营村党支部书记孙铁合笑眯眯地说。现在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门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东门营村耕地面积共有550余亩,曾经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作物收益相对较低的问题。2023年11月,村里开始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的政治、组织、经济、资源等优势有机结合,着力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全面提升村级产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合作社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签订合同,按照每亩500元且每年每亩递增50元的标准,先后两次将450亩土地集中流转到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孙铁合介绍道。
这一做法有效缓解了村内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管理效率低下等状况,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据合作社统计,2024年,270余亩冬小麦共收获21万余斤,预计加工面粉1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40万元;150余亩鲜食玉米,共收获26万余根,实现销售收入17万元。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的政治、组织、经济、资源等优势有机结合。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如“星星之火”般发展起来。记者从延庆区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延庆区共有3家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另外2家为东王庄村北京情怀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和黑汉岭村北京花海乡遇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2024年3家合作社实现收入145万元,实现可分配盈余72.7万元,带动村集体直接增收31.9万元。
“这些合作社通过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将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密切连接起来,形成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强大合力,使基层治理更加行之有效。同时,突破村集体‘单打独斗’的传统观念,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优质项目、专业运营管理等,构建起三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村庄发展后劲,让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共同富裕更加可及。”延庆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魏宏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