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即将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前后,北方地区昼短夜长,光照最弱,温度低湿度大,不利的环境条件成为蔬菜高产优质的“绊脚石”。
此外,冬季雾霾天、雨雪天气多发,植株制造的有机营养不足,蔬菜长势偏弱,容易出现早衰、产量低的现象。那么,当前菜农应该如何管理,才能让蔬菜安全过冬不早衰呢?
大量元素要精
对于大部分蔬菜来说,大量元素氮磷钾是植株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多的养分。以当前菜农的用肥习惯来说,大量元素肥料往往过量施用,再加上冬季地温低,蔬菜根系偏弱,吸收养分的少,过量冲施大元素素水溶肥,不但容易伤根,而且还会导致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超标,引起土壤盐渍化。所以冬季施用大量元素肥料要“精”,这里的“精”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肥料要“精”:即选择吸收利用率高、养分含量高且全面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冲施后根系吸收快,在土壤中流失少,减少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避免土壤盐渍化。
二是土壤要“精”:不要盲目冲肥,而是通过测土施肥,根据测土结果,土壤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施肥,可大大减少肥料的用量,从而提高地力。
三是蔬菜要“精”。既根据所种植蔬菜的需肥规律来用肥,以番茄为例,番茄苗期以吸收氮肥为主,开花结果初期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接近5︰2︰3,结果盛期则变为3.6︰1.4︰5,所以番茄开花前要注重氮肥的施用,结果后则要注重钾肥的施用。
功能性肥料要久
微生物菌剂、甲壳素、海藻酸等功能性肥料通常不额外添加无机营养元素,但具有改良土壤、养护根系,补充有机营养等作用,可当做蔬菜的“保健品”。为保证使用效果,“保健品”一定要坚持施用,贯穿蔬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
中量元素要足
中量元素是指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需要量次于氮、磷、钾而高于微量元素的营养元素,包括钙、镁、硫三种元素。钙可以促进细胞壁的形成,从而保证植物组织的稳定性。镁是是形成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又是多种酶的活化剂,可促进脂肪、氮的代谢和维生素的合成,提高蔬菜品质。对于钙镁的补充,要把握好“足”字,这里的足并不是过量施用,而是要足量施用。因很多肥料原料或成品都含有硫,所以在设施蔬菜栽培上,往往不用再额外补充硫元素。多以补充钙镁为主。
一是底肥中要施用:如钙镁磷肥、硝酸钙、硫酸镁等等,建议菜农在底肥使用过程中,每亩使用钙镁磷肥或硝酸钙50公斤左右,硫酸镁10~13公斤。
二是选择合适的产品。补钙时要选择螯合态钙肥,或木质素钙,也可选择矿物分子钙。补镁时可选择糖醇镁等,叶面吸收的效果更佳。
三是掌握施用时期和部位。钙镁在蔬菜整个生长期间都可补充,可冲施,也可以通过叶面喷施补充。植株幼嫩部位易缺钙,且钙在植株体内不易移动,因此在进行叶面补钙时要重点喷撒植株的幼嫩部位,也就是重点对茎尖生长点以下30厘米的距离喷施,同时重点喷施幼果。
打好“预防针”蔬菜冬季不得病
菜农都知道,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用药,病害的防治效果最好,特别是在阴天前,病害未流行之前基本上用药一两次能够防住病害,若等到病害暴发,即使用好药、加大药量也难以彻底防住,还增加了棚内湿度。因此,提前给蔬菜打好“预防针”,对预防病害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效果。
管理时,要特别注意大棚前脸处和放风口处两个关键地点。前脸处见光少,通风性差,是灰霉病、霜霉病、蔓枯病等喜低温高湿病害最容易发病的地方。而放风口处湿度变化较大,利于白粉病的发生,菜农早上拉棚后可着重查看这两个地方,观察植株的长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成为病害的发源地。
先择晴好天气,提前喷洒杀菌剂或生物农药,预防病害的发生。
化学杀菌剂:预防病害时要选择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锌、铜制剂等。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安全性高和持效性长。
不管是用生物农药预防病害还是治疗病害,建议菜农要连续使用,最好在蔬菜的整个生长期都施用,不但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能增强蔬菜的抗病性,提高植株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利于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浇水 养分运输快
看土壤墒情浇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0%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当土壤含水量达70%以上则需要延迟浇水,否则不但不利于提高地温,而且还容易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致使根系缺氧,造成沤根。一般的判断方法是取土壤5厘米以下的土壤,手握成团,自然下落后土团立即散开就需要浇水。浇水后保持蔬菜根际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见干见湿即可。
看长势浇水。通过观察植株长势,判断是否需要浇水。若叶片表现卷曲、萎蔫等情况,则需要及时浇水。
看地温浇水。浇水不当是导致地温变化剧烈的重要原因,冬季棚内地温多在15~20℃,如果浇水过量或是浇水时机不对,就会使地温迅速下降,造成根系受伤,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因此,冬季浇水最好选择在上午十点前,此时地温与水温相近,避免浇水时发生炸根现象。若是在冬季换茬,则建议先浇水闭棚提升地温,而后再定植,利于缓苗。
看天气浇水。选择晴天浇水,且浇水后最好有2~3天的晴天,以避免浇水后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棚内湿度增大,地温降低,病害多发。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突然转晴后,也不适宜浇水,应先提高棚温和地温,后再浇水,这样养分运输快。
调控好环境棵子壮
菜农可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拉放保温被,并调节放风口的大小,提温降湿,创造适宜的棚室环境,以利于蔬菜的生长。具体的保温和降湿措施,本报已介绍过多次,在此不再详述。
冬季地温低,根系活力下降,养分吸收能力弱,必然会影响蔬菜的长势,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建议菜农低温季节注意提升地温,让根系“住好”,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供应茎叶、果实的生长。
冬季提地温,菜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提高气温。地温保持在20~22℃是适宜根系生长的温度。地温的高低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白天气温比地温高3~5℃,夜间地温比气温高2~3℃。也就是说,在冬季寒冷天气下,通过适当晚拉早放保温被、白天适当提高气温,可促进地温的提升与夜间地温的保持,防止夜温过低。
秸秆生物反应堆。越冬茬或早春茬蔬菜定植前在种植行埋设秸秆生物反应堆,在冬季可提升土壤温度4℃左右。同时建议菜农将操作行上铺设稻壳、碎秸秆等有机物,对降低棚内湿度,减少浇水次数,提高地温具有不错的效果。
合理覆盖地膜。冬季最好铺设白色或者透明的地膜,这是因为光线可以直接穿透地膜,提高植株对光能的利用率,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此外,地膜一定要起拱覆盖,这样的覆盖方式就如同加设了一个小拱棚,有利于地温的提升。
(果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