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有农业硅谷之称的杨凌来说,收获颇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创单个单位培育品种数量之最;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发布第一批绿色抗赤霉病新品种9个,杨凌贡献了2个;“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审定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新品种……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实验室里的专家教授还是田间地头的种植户,都深深感受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不再“卡脖子” 才能打赢翻身仗
尽管高校放假了,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育种实验室里,吉万全教授团队的学生们依然专注地做着各种实验。面对绿油油麦苗上的白色斑点,吉万全耐心地告诉学生:“这个白粉病发病还不充分,你们再等几天,记录好数据,把不感染的麦苗留下来。”
“不再‘卡脖子’,才能打赢翻身仗。”吉万全对记者说,“一个品种从杂交开始到审定,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在吉万全办公室的桌上摆着几个装满麦粒的小瓶子,标注着“西农509”“西农529”“西农511”……这些都是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是他的“宝贝”。他最骄傲的,是“西农511”。这个品种经受了黄淮麦区赤霉病、条锈病的考验,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第一批绿色抗病品种。两年多的时间,“西农511”就已在全国推广了700万亩。
吉万全说:“目前,我们还存在品种选育应用研究能力强而基础研究较弱,传统育种技术较强而现代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通过开展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前沿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科研成果“挂满枝头”“甜在舌头”
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村民林秋芳万万没想到,当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的一面之缘,让她不但结束了靠借钱维系生活的日子,还靠种苹果挣了大钱,成为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领头雁”。
在赵政阳的指导下,林秋芳率先在白水县建成“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示范园基地。“今年‘瑞阳’‘瑞雪’一亩地收入在六万元左右,而‘富士’只有两万元。”1月28日,谈起苹果新品种的收益,林秋芳笑得合不拢嘴。她自豪地说:“种植品种新,配套技术新。我的200亩果园,苹果都是按个卖呢!”
“我们用了几十年,经历了几十次杂交试验,才在两万多个苗子中,选出‘瑞阳’。以前,苹果品种靠国外引进,如今我们培育的品种以优良的品质快速占领市场。”赵政阳说,“瑞阳”“瑞雪”在全国已推广面积15万亩。
示范、培训、产销对接……作为陕西苹果的明星专家,赵政阳一年200多天“扎”在果园里。在他看来,好的品种有了,也得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管理技术。“这个树怎么修剪、怎么施肥、成效咋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要走向市场的,怎么卖、卖给谁也是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的重要一环,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必须改变。”赵政阳认为。
“曾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吃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苹果。如今,我们团队还要继续改良苹果品种,让更多的好苹果走进千家万户。”赵政阳说。
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 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目前,“西农979”累计种植面积近2亿亩,是我国第一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苹果新品种“瑞香红”以1100万元转让生产经营权,刷新了我国苹果新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苹果研究推动了我国苹果主产区从黄渤海湾地区向黄土高原的大转移,改变了我国优质苹果的种植版图;“陕单”系列机收玉米新品种打破了制约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使西北旱地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区域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说:“我们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长期开展旱区种业科技创新,收集、挖掘优质种质资源,研究作物育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陕西特色种源保护与利用,加速了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近1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新品种351个,其中国审、国鉴新品种57个。“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棉油新品种162个,大白菜、甘蓝、萝卜、番茄等蔬菜新品种94个,苹果、梨、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新品种65个,黄松、杨树等树木新品种23个,百合、牡丹等花卉新品种4个。”房玉林说,“这些优质新品种几乎覆盖了陕西所有的农作物,提升了核心种源的自给率,为陕西种业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育种科学团队,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记者 齐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