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致富 > 综合科技
增强农作物诊断能力 看清病虫“微观世界”
时间:2021-04-06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作者:未知 

增强农作物诊断能力 看清病虫“微观世界”

检测员席昕在成像仪上察看根结线虫数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永远关心的话题。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从土壤消毒、“无毒”种苗、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直至严格的管理标准,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大家的眼里,农作物病虫防治有一个相知甚少的环节,就是最前端的有害生物检测。引发病虫害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病虫害数量达到什么标准才会影响生产?就像人去医院治病一样,只有弄明白了生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才能精准对症下药,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的药才有科学依据。做好了这个前提,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市植保站的检测员来到北京广源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了解病虫害防治从取样、检测、对比、诊断的全过程。

在育苗大棚内,一盘盘西瓜、茄子、辣椒等果蔬类的基质苗摆在育苗床上。合作社理事长李铁军说:“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病在西瓜前期就形成为害,是一种‘顽疾’,后期会陆续出现炭疽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叶部病虫害,都需要提前预防。”

近两年,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将该合作社列为试点,从大棚西瓜定植前就开始陆续分阶段采集土样和植株样品,然后带回实验室开展检测,跟踪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叶部的白粉病、红蜘蛛等主要病虫数量的变化。

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卢志军博士介绍,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地上部分肉眼比较容易观察,且有一些配套的仪器设备可以监测,提醒什么情况需要用药。而土壤中微生物引发的病害肉眼不易看见,只能通过样品带回实验室通过显微观察等手段化验检测,然后收集数据,确定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种类甚至是数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植物没有明显的症状甚至没有症状,但事实上已经生病了,姑且称之为“无症状感染植株”,则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基因检测,从而避免无症状感染病株大面积栽种和病虫害的广泛传播。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增强农作物病虫的诊断能力,北京市植保站组建了三级植物健康体系,并将北京市植保站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打造为北京农作物的“三甲医院”。实验室占地500余平方米,共有实验室12间,配备各类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可满足从宏观生物组织水平至中观细胞水平再到微观分子水平的各类检测实验,种类涵盖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农业微生物。“十三五”以来,平均每年为北京本地检测各类病虫样品100批次以上,同时也为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海南等其他省市的部分种植基地开展病虫害检测服务。依据检测结果,通过三级植物健康体系或者直接联系生产基地,为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在显微观察室,检测员席昕用200倍显微镜察看土样。在成像仪的屏幕上,0.2毫米的根结线虫清晰显现。然后,席昕用计数皿计算100克土壤中含有多少头根结线虫。

卢志军告诉记者,几年来,实验室采集土样,追踪根结线虫的生物特性,总结经验,也初步得出一些结论。比如,当土壤中根结线虫含量达100头/100毫升以上时,建议立即采取快速、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紧急处理或者改种高抗病性品种;含量达10-100头/100毫升以上时,建议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进行处理;含量低于10头/100毫升时,建议采取抗耐病品种、嫁接、轮作生物药剂等非化学方式进行防控。

在有害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菌种保藏室,一排低温、超低温冰箱,里面保存着1600个微生物菌株,包括植物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四大类微生物的微生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虽然可造成农作物生病,但在科学研究上确是宝贵的财富,一方面是微生物种类鉴定的标准样品,另一方面也是病虫害防治实验的靶标微生物。

“农业微生物种类太多了,基于现阶段的科技手段所熟知的种类还很少,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卢志军认为,下一步,北京植保应继续立足科技创新,在应用技术创新上做文章,不断探究农作物病虫的“微观世界”。进一步加大病虫害尤其是新型、高风险有害生物的诊断检测能力,进一步梳理、明确北京地区农业病虫害的主要微生物种类;结合现有技术,积极与科研单位和院校联合,把实验室现有的检测、鉴定技术向快速、准确、便捷、批量鉴定等方向进一步优化,使其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 目 最 新 发布
栏 目 热 门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