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西安市李杏研究院里参观。(记者 郝钟毓 摄)
正值盛夏,瓜果飘香。秦岭脚下的西安市李杏研究院里,藏着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走进果园深处,颗颗李子饱满充盈,宛如精心雕琢的紫红宝石,点缀在无垠的翠绿之中。
好李相赠
田间,70岁的杜锡莹正忙碌着。见到记者一行,杜老摘下一颗红彤彤的李子,“恕我不能给大家多摘,这个品种就种植了一小片地,每一颗都是我的‘宝贝’。”
杜老口中的“宝贝”名副其实。作为西安市李杏研究院、西安丰园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杜锡莹带领育种团队走过多年的精心耕耘路,自主培育的“西硕”“西佳”两个李子品种近日通过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认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一颗李子能有啥特别之处?
看外观,“西硕”个头不小,颜色偏红偏紫,跟市场上的“高端货”红布林外貌相似。“西佳”则是黄中带着红晕,果型稍小但更圆润,顶端较平。
一口下去,一行人啧啧赞叹!“这还是李子吗?没有一点酸涩味儿!”“咋这么甜!比红布林好吃多了。”“还是离核儿的,一掰就开了。”
旁边的杜老得意地笑,“我们培育了这么多年,不断调整优化,肯定好吃。其实这两个品种都是‘混血’,它们的‘爷爷’‘奶奶’都有杏子的基因,经过不断杂交优化,才能得到抗逆性强且口感稳定的果品。”
杜老告诉记者,同为大果型。“西硕”“西佳”克服了李子偏酸偏涩、糖度不够等问题,含糖量和口感都超越了国外的引进品种。“经过专业测试,‘西硕’含糖量稳定在18.9%左右,‘西佳’含糖量达到20%以上。”
育种不易
选育一个优良的李子品种并不简单。
“判断一个品种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去推广,要看品种的综合性状。”从2018年杜锡莹团队研发出“西硕”至今,它在大田里的表现一年比一年好——树势健壮、抗病性强,并且好管理、挂果早,属于丰产型的李子品种。
从1974年开始,杜锡莹就一直从事果树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工作。在位于鄠邑区的这片果园里,他不仅研究过苹果、梨等常见水果,还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冷门”水果李子和杏子研究得有声有色。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引进了很多国外李杏新品种。相比咱们本土传统品种,引进品种不仅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还高。我那时候就想,我们也应该培育出自己的新品种,并从品质上超越国外,形成不同的特色。”
培育李子新品种,收集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通过多年来不断收集国内外种质资源,目前西安市李杏研究院李子种质资源达到100多份。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种工作周期非常长。一般杂交育种需要1年;进入大田出苗,苗子性成熟期4年;观测树苗表现性状3-5年,表现良好的品种还需要去外地的不同地区做区域试验,至少4年;所有环节共需要10年以上。
而且,观测新品种不能漏掉每一个生长过程,对花、叶子、果实、树形等几个主要方面要全年多次详细观测记录。
“长期的坚持,我们出成果是必然的。”
经过30年的悉心选育,杜锡莹育种团队在李、杏、桃育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目前育成的16个新品种中有12个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有8个通过国家、省主管部门审定或登记。
农业强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拥有自主研发的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育种工作者就要有育出国际一流品种的志向。”一心扑在“芯片”研发上的杜老身上有一股劲儿,“我们育成的李子品种口感、品质不亚于国外的品种,凭着它独特的口感和不一般的优良性状,将会赢得一片天地,打破国外李子品种的主导地位。”杜锡莹自信地说。
育种成功的研发成果,也让农民“换树”有了“定心丸”。记者采访期间就遇到几位前来“取经”的农户。
西安市李杏研究院技术员杜燕群热心向农户介绍:“从你买苗到结果,再到后期的果园管理,我们会全程跟踪技术服务,确保和我们种出一样的品种,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市场的选择”是对新育品种莫大的肯定。鄠邑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常菁补充道。“杜老育出的李杏新品种,不仅口感好香味浓郁,消费者认可度高,也打破了一般李杏在7月集中上市的现状,让李子和杏子从6月到9月可不间断上市,具有更高的种植价值。”
出货架期长、着色好、口味佳的优质品种,让当地农户看到了新品种的发展前景,坚定了种植的信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每一个优良品种的问世,都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坚守与创新。”常菁告诉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作为农业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杜老的“李子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已被列入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企业科研经费,助力企业选育李子杂交品种,建设新品种示范园。
以种业创新为代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正让老百姓的果篮子日益丰富,也让农民的钱袋子日渐丰满,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走出果园,回望远山如黛连绵起伏,青山绿水间,果树迎风挺立,枝头挂满沉甸甸的果实,那是劳动者汗水浇灌的结晶,承载着对辛勤耕耘的致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